Route
Contact us
2025-08-02 03:22:15
7月29日10点多,来自北京的造血干细胞护送志愿者刘丽华来到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看着采集机上汩汩流动的殷红血液,她突然泪流满面。
“11年前,我的宁波弟弟也是这样躺着,用他的造血干细胞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刘丽华颤抖着发出微信:“弟弟,感恩有你!”
时间倒回2013年秋。北京空军总医院的病房里,41岁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刘丽华正盯着输血袋发呆。
“血小板计数接近于零,全身都是出血点,因线摄氏度。”她至今记得主治医师的叹息,“如果等不到配型,最多十个月。”
看着床前愁白了头的丈夫,三个尚未成年的孩子正眼泪汪汪地看着自己一辈子争强好胜的刘丽华泪雨滂沱。
刘丽华在病床上苦苦坚持着。她在等待,等待着有爱心人士的造血干细胞能与她配对成功。可医生说,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找到适合的造血干细胞,只能盼望奇迹出现。
2013年12月16日,当时在明楼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任公卫医生的任晓杰意外接到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告诉他初配成功,问他是否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
“快一年了,那位和我配型成功的白血病患者仍处于观察期,还有可能出现排异反应。如果发生排异,有需要的话,我还会重复捐献,只要能救他(她)的命。”任晓杰说,“成为造血干细胞志愿者,不能只凭一腔热血,还需要义无反顾的坚定信念,签下名字的那一刻就像许下一个承诺,不能随便放弃、反悔。对于患者来说,这是获得重生的最后希望。”
康复后的刘丽华心里却多了个心结,她想找到自己的救命恩人,想当面向恩人说声谢谢。
一次又一次,她向医院和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求助,可一次又一次,她遭到了拒绝因为,按照国际惯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和接受者是不能见面的。
刘丽华没有灰心。2016年底,通过捐献者事迹宣传报道的相关信息比对,她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救命恩人宁波爱心小伙任晓杰。
那天,刘丽华激动地拨通了任晓杰的手机,“晓杰,我找得你好苦”几句简单的自我介绍,刘丽华已是哽咽难语。
经宁波市红十字会向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申请批准、征求供患双方同意后,2018年9月15日,刘丽华在丈夫的陪同下从北京赶到宁波,在第四个“世界骨髓捐献者日”纪念活动现场,这对特殊的姐弟终于会面。
“晓杰,我的弟弟”在活动现场,刘丽华一把抱住任晓杰,泣不成声,“真的是奇迹。当初与亲人做配对时,我的亲姐姐和我只是半合,而晓杰居然和我是全合!我们注定是一家人!”据了解,这种概率接近十万分之一。
他细心地夹起鲳鱼烧年糕放到姐姐碗里:“这是宁波味道,也是家的味道。”看着热情布菜的弟弟,品着地道的宁波菜,刘丽华一脸的幸福。
“我身上流着弟弟的血,干细胞是没法还给晓杰了,但我要把这份爱还给社会。”康复后的刘丽华成了医院义工,帮病友预约医生、办理出入院,帮忙租房子,碰到经济困难的,她干脆将病友领回自己家。
久而久之,刘丽华成了各医院的明星义工。她还建起了一个有1000多人的血液病移植交流QQ群,方便病友们交流、互助。
她说,自己当初患病绝望时,是空军总医院的医生给她耐心的心理疏导和帮助,才让她鼓起勇气战胜病魔,所以她比任何人都懂患者的心理。
2022年,她主动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护送员。虽然在全国各地跑很辛苦,但每一次她都会由衷地感到高兴,因为她知道,自己每辛苦一次,就意味着又有一名患者有望获得新生。
更让刘丽华开心的是,在她的带动下,她的三个孩子也加入了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队伍,现在三个孩子每年都会参加无偿献血两次。
而在宁波,任晓杰从未缺席作为成功捐献者的各种宣传活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的队伍中,任晓杰感到特别欣慰,“这是一种进步,只要大家行动起来,就有更多还在绝望中等待的生命,可以获得继续活下去的机会。”他说。
“再见了弟弟,我要赶回去救人了!”背上“生命火种”的刘丽华紧紧握着她的宁波弟弟这对没有血缘的姐弟,背影渐渐与十年前病床前的生死守望重叠在一起。
在这座“最具爱心的城市”宁波,每天都有新的生命故事在书写。从十万分之一的配型奇迹,到万人接力的爱心长跑,任晓杰和刘丽华用十年光阴证明:生命中最深的羁绊,从来不是血缘,而是我中有你、生生不息的善意回响。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7月29日10点多,来自北京的造血干细胞护送志愿者刘丽华来到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看着采集机上汩汩流动的殷红血液,她突然泪流满面。
“11年前,我的宁波弟弟也是这样躺着,用他的造血干细胞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刘丽华颤抖着发出微信:“弟弟,感恩有你!”
时间倒回2013年秋。北京空军总医院的病房里,41岁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刘丽华正盯着输血袋发呆。
“血小板计数接近于零,全身都是出血点,因线摄氏度。”她至今记得主治医师的叹息,“如果等不到配型,最多十个月。”
看着床前愁白了头的丈夫,三个尚未成年的孩子正眼泪汪汪地看着自己一辈子争强好胜的刘丽华泪雨滂沱。
刘丽华在病床上苦苦坚持着。她在等待,等待着有爱心人士的造血干细胞能与她配对成功。可医生说,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找到适合的造血干细胞,只能盼望奇迹出现。
2013年12月16日,当时在明楼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任公卫医生的任晓杰意外接到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告诉他初配成功,问他是否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
“快一年了,那位和我配型成功的白血病患者仍处于观察期,还有可能出现排异反应。如果发生排异,有需要的话,我还会重复捐献,只要能救他(她)的命。”任晓杰说,“成为造血干细胞志愿者,不能只凭一腔热血,还需要义无反顾的坚定信念,签下名字的那一刻就像许下一个承诺,不能随便放弃、反悔。对于患者来说,这是获得重生的最后希望。”
康复后的刘丽华心里却多了个心结,她想找到自己的救命恩人,想当面向恩人说声谢谢。
一次又一次,她向医院和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求助,可一次又一次,她遭到了拒绝因为,按照国际惯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和接受者是不能见面的。
刘丽华没有灰心。2016年底,通过捐献者事迹宣传报道的相关信息比对,她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救命恩人宁波爱心小伙任晓杰。
那天,刘丽华激动地拨通了任晓杰的手机,“晓杰,我找得你好苦”几句简单的自我介绍,刘丽华已是哽咽难语。
经宁波市红十字会向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申请批准、征求供患双方同意后,2018年9月15日,刘丽华在丈夫的陪同下从北京赶到宁波,在第四个“世界骨髓捐献者日”纪念活动现场,这对特殊的姐弟终于会面。
“晓杰,我的弟弟”在活动现场,刘丽华一把抱住任晓杰,泣不成声,“真的是奇迹。当初与亲人做配对时,我的亲姐姐和我只是半合,而晓杰居然和我是全合!我们注定是一家人!”据了解,这种概率接近十万分之一。
他细心地夹起鲳鱼烧年糕放到姐姐碗里:“这是宁波味道,也是家的味道。”看着热情布菜的弟弟,品着地道的宁波菜,刘丽华一脸的幸福。
“我身上流着弟弟的血,干细胞是没法还给晓杰了,但我要把这份爱还给社会。”康复后的刘丽华成了医院义工,帮病友预约医生、办理出入院,帮忙租房子,碰到经济困难的,她干脆将病友领回自己家。
久而久之,刘丽华成了各医院的明星义工。她还建起了一个有1000多人的血液病移植交流QQ群,方便病友们交流、互助。
她说,自己当初患病绝望时,是空军总医院的医生给她耐心的心理疏导和帮助,才让她鼓起勇气战胜病魔,所以她比任何人都懂患者的心理。
2022年,她主动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护送员。虽然在全国各地跑很辛苦,但每一次她都会由衷地感到高兴,因为她知道,自己每辛苦一次,就意味着又有一名患者有望获得新生。
更让刘丽华开心的是,在她的带动下,她的三个孩子也加入了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队伍,现在三个孩子每年都会参加无偿献血两次。
而在宁波,任晓杰从未缺席作为成功捐献者的各种宣传活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的队伍中,任晓杰感到特别欣慰,“这是一种进步,只要大家行动起来,就有更多还在绝望中等待的生命,可以获得继续活下去的机会。”他说。
“再见了弟弟,我要赶回去救人了!”背上“生命火种”的刘丽华紧紧握着她的宁波弟弟这对没有血缘的姐弟,背影渐渐与十年前病床前的生死守望重叠在一起。
在这座“最具爱心的城市”宁波,每天都有新的生命故事在书写。从十万分之一的配型奇迹,到万人接力的爱心长跑,任晓杰和刘丽华用十年光阴证明:生命中最深的羁绊,从来不是血缘,而是我中有你、生生不息的善意回响。
搜索您想要找的内容!
友情链接: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绿园区朝阳小区10-2栋1101 电话:0431-87945896 手机:13965542033
Copyright © 2024 九游体育官网 版权所有 ICP备案编号:吉ICP备18004855号